<table id="1t3op"><u id="1t3op"><li id="1t3op"></li></u></table>
    <ruby id="1t3op"><progress id="1t3op"></progress></ruby><source id="1t3op"><optgroup id="1t3op"></optgroup></source>
    1. <rt id="1t3op"><optgroup id="1t3op"></optgroup></rt>
        <cite id="1t3op"><span id="1t3op"><samp id="1t3op"></samp></span></cite>

        1. <rt id="1t3op"><optgroup id="1t3op"><button id="1t3op"></button></optgroup></rt>
            1. 文章分類

              當前位置:首頁>文章中心>技術資訊>誰動了個人信息安全的閘門

              誰動了個人信息安全的閘門

              發布時間:2014-11-23 點擊數:1163

                當今世界,科學技術突飛猛進,特別是信息技術風起云涌,引領著人們在生產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和思想觀念等方面產生巨大變革。隨之而來的信息安全問題,也日益凸顯。

                “9月9日,剛剛在資中中醫院產子出院的羅玉萍,接到一個自稱是資中縣中醫院工作人員的電話,電話中,該工作人員告訴她可以獲得2680元的生育補貼,如果不能親自上門領取的話,可以和工作人員提供的手機號碼進行聯系。按照對方的“指示”操作后,羅玉萍銀行卡里4萬6千余元存款幾乎被全數轉走。”(9月11日 四川新聞網)

                羅玉萍的不幸遭遇,再次揭開了個人信息安全冰山之一角,也敲響了信息安全的警鐘!人們不禁要問:誰動了信息安全的閘門?

                公民個人信息,關涉隱私問題。依照我國相關法律規定,公民隱私受法律保護,包括個人信息不被他人非法知悉、收集、利用和公開等等。然而,信息時代,個人信息竟然也可以生財,成為不少人覬覦的目標。于是,通過QQ、網站、電話、電子郵箱等公開叫賣信息,成為一些人獲利的手段。

                筆者梳理了一番,發現個人信息泄露的渠道大致有這樣一些:一是醫院、學校、銀行、郵政、公積金中心等公共服務部門,這些部門掌握著大量的公民個人信息;二是各色中介機構、培訓機構,他們手中也有不少公民個人信息;三是旅行社、機場、賓館、快遞等,需要公民提供個人信息;四是各級各類機關、企事業單位等存檔的公民個人信息。這些個人信息,一旦被非法泄露,其后果和危害是無法估量的。媒體公開報道的利用個人信息實施詐騙、盜竊、套取現金甚至強奸等案例,實在是不勝枚舉。這一方面警示人們要保護好個人信息安全,另一方面也暴露出信息安全漏洞多多。

                在市場需求和利益驅動下,個人信息泄漏亂象橫生。這既有技術層面的原因,如安全漏洞、黑客攻擊等,也有公民自身原因等。筆者以為,最大的問題是立法沒有跟上。伴隨著我國信息技術的高速發展,社會信息化程度日漸走高,電子政務、電子商務、家庭上網等越來越平常,可以說,今天的網絡已經滲透到了人們的日常工作和生活的各個方面。甚至可以說,離開網絡,我們將無法工作、無法生活。于是,亟需法律后盾保障信息安全。然而遺憾的是,我國信息安全立法滯后,終極解決方案的《信息安全法》遲遲未出臺,成為保障包括個人信息在內的信息安全的最大軟肋。

                要問有多少人罔顧法律法規,對個人信息隨意開閘,“四川新聞網記者根據調查,聯系上出售快遞單號的網友小A(化名)和出售身份證信息網友小B(化名)。記者提出要購買大量快遞單和身份證件,兩位網友均稱‘要多少有多少’。”(9月15日 四川新聞網)這則消息,看得人膽戰心驚。對個人信息隨意開閘,所有人都是潛在的受害者。對此,公眾必須堅決說“不!”除了加強自身保護意識外,公安機關等要加大宣傳與打擊力度,讓形形色色的信息販子、信息掮客受到制裁。

                期待《信息安全法》早日出臺,這樣,個人信息等才有了“保護神”,信息時代的秩序才能正常維持,國家、社會、公民個人才能獲取信息社會的最大“紅利”。

              在線客服

              国产精品偷伦视频免费观看|午夜福利小视频400|中文字幕亂倫免賛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