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ble id="1t3op"><u id="1t3op"><li id="1t3op"></li></u></table>
    <ruby id="1t3op"><progress id="1t3op"></progress></ruby><source id="1t3op"><optgroup id="1t3op"></optgroup></source>
    1. <rt id="1t3op"><optgroup id="1t3op"></optgroup></rt>
        <cite id="1t3op"><span id="1t3op"><samp id="1t3op"></samp></span></cite>

        1. <rt id="1t3op"><optgroup id="1t3op"><button id="1t3op"></button></optgroup></rt>
            1. 文章分類

              當前位置:首頁>文章中心>技術資訊>新時期我國電子政務發展的幾個轉變及思考

              新時期我國電子政務發展的幾個轉變及思考

              發布時間:2014-11-23 點擊數:893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實現國家治理能力與治理體系的現代化目標,政府作為社會治理的核心,如何有效利用信息化手段提升政府的治理能力,是當前中國電子政務發展以及信息資源綜合開發利用的關鍵。2014年2月27日,中央網絡安全和信息化領導小組成立,中央層面設置的領導和議事協調機構,將提高整體規劃能力和高層協調能力。目前,全國已有10個省份成立網信領導小組,對規劃戰略、整體協調、加強對網絡安全和信息化領導會產生影響從總體布局信息化發展一個覆蓋中央和地方的網絡安全監管體系正在形成,也為電子政務的統籌協調、信息資源開發利用管理及業務協同等方面提供了更為有力的制度保障。在新形勢下,電子政務需要繼續在建設的目標、思路、模式、應用范圍和期待成效等方面加大轉變,為提高國家治理體系現代化作出更大貢獻。

                建設目的:以工程項目為中心向以應用服務為中心的轉變


                一直以來,在電子政務工程建設中,普遍偏重硬件資源的投入,軟件投入在整體投入中的比例普遍低于30%,硬件投入中,片面追求高性能配置,形成的資源能力遠遠超過實際應用的需要。一些網絡資源的當前利用率不足5%,個別項目的存儲資源可支撐10年的業務增長需求。電子政務應用方面,主要側重于內部事務處理和自我服務,支撐政府決策和面向公眾服務的信息化能力亟待提高。已建電子政務工程中,面向公眾服務的業務應用功能不到3%;面向決策支持的業務應用功能不到8%。電子政務提高政府行政能力和普惠公眾的效能尚未充分顯現出來。

                我們知道,在政務服務中心在建立之初,普遍沒有考慮到電子政務應用,兩者是單獨發展的。政務服務中心主要是各部門辦事窗口的簡單的物理集中,業務流程并沒有發生實質性的改變和調整。很多業務還必須由政務服務中心的工作人員交到本部門去辦理,與此同時,網絡的應用也不多,即使是采用了信息技術,也仍然只是為了滿足某個部門的內部信息管理需要或是通過網絡進行簡單的信息發布,其中并沒有多少互動的業務內容。這種情況導致政務服務中心集中資源、高效及時及便民利民的宗旨得不到全面體現和實現。因此需要將服務中心信息化納入當地電子政務建設總體規劃,充分利用現有電子政務資源,逐步實現網上辦理審批、繳費、咨詢、辦證、監督以及聯網核查等事項。

                建設思路:從分散建設向集中統一管理轉變

                2006年以前,我國的電子政務建設思路主要是分散建設,造成了很多的重復建設和低效率運行的問題。從2006年起,青島等部分地方開始摸索走出了一條“低投入建設、大規模應用,低成本運行、高水平服務”的電子政務發展之路,顯著提高了投資績效。2012年—2013年,在云計算應用的推動下,全國大部分地方形成統一認識,開始采用統一管理的建設思路,不斷發展電子政務的集約化模式。我國電子政務網絡基礎設施集約化建設取得了積極進展,網絡支撐能力不斷加強,成為治國理政的重要基礎設施。截止到2013年10月,電子政務網絡已經覆蓋所有的省、自治區、直轄市、90%以上的市和85%以上的縣。中央國家機關各單位都建成了局域網,多數單位建設了本系統專用網絡,重要業務信息實現了從中央到地方的聯網運行。

                然而,電子政務建設中缺乏統一布局和整體推進,分散建設、低水平重復、投資浪費等現象沒有得到明顯改觀,截止到2013年年底,全國省級和副省級城市、地市級、區縣級設有獨立機房的部門平均比例分別為70%、32%、22%。省級、地市級、區縣級政府網站分散建設的比例分別平均為78%、32%、30%。電子政務基礎設施建設分散狀況嚴重,自建、自用、自管的電子政務工程技術導向的建設模式沒有得到根本遏制。跨部門、跨地區的信息共享和業務協同實施面臨障礙,調查統計,區域部門間基本實現共享的省級地方僅占13%,區域部門間少量實現共享的地市和區縣僅占32%和28%。因此,需要進一步統籌相關部門,加快集約化建設步伐,從部門獨立建設、自成體系,向跨部門跨區域的協同互動和信息資源共享轉變,甚至從政府自身出發向政府與公眾共同建設方向轉變。

                建設模式:由自建、自管、自用為主向走專業化、市場化轉變

                電子政務的建設模式,正在從自建、自管、自用為主向專業化、市場化的服務外包型的技術服務體系支撐轉變,并在一些大城市取得較好進展。電子政務外包可以充分提升電子政務項目的建設水平、開發效率和降低運行維護成本,減輕政府財政負擔,各國政府多采用這一模式。社會機構成為電子政務系統或平臺的所有者,可以向多個不同層級不同地域的政府提供租賃服務并收取使用費和設備更新費。例如:北京市信息化建設項目已經開始引進這種創新式外包模式,并已進入穩定運營階段。北京市東城區圖像信息管理系統項目,全部采用BOO模式進行運作。北京市采用BOO模式作為創新式外包的項目,還有承載著近600萬人口醫療保險業務的北京市醫療保險信息系統、連接1300多家市級行政單位的北京市統一電子政務網絡、覆蓋市、區和街道三級社區服務中心的北京市社區服務公共信息平臺等。

                專業化、市場化的電子政務建設模式,使政府由直接管理建設項目轉向提需求和直接應用,建設過程中技術風險和管理風險轉移給投資者。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政府的短期財政壓力,也利用企業的技術優勢和管理優勢,加快項目進度,提高運營質量。今后,應加大電子政務建設模式的機制創新,可鼓勵更多的部門采用服務外包的方式,逐步完善電子政務的技術服務體系。

                應用范圍:從宏觀調控和市場監管為中心向突出社會治理為中心的轉變

                2013年新一輪行政體制改革以來,政府職能從宏觀調控走向宏觀管理,也為電子政務的應用范圍提出了新的要求。從政府自身改革領域來看,電子政務需要更多的關注如何利用信息化手段不斷提升政府職能轉變,多關注社會管理,多聚焦公共服務,中央政府需要高度重視,各地各部門要積極實踐,并形成逐級推廣,多維互動的局面。2013年,電子政務的應用范圍正加快突出社會治理領域,并形成從中央和省級層面向縣級及以下的基層服務轉變的局面。我們看到,2013年,中國政府信息化項目圍繞保障和改善民生、維護經濟社會穩定、提升治國理政能力三個重點開展,精細化管理與民生信息化投入持續加大,特別是智慧城市相關領域得到政策的激勵。

                未來,電子政務建設和應用范圍的重點應轉向面向公眾的城鎮基層社會治理和服務應用項目,繼續推進住房保障信息化工程、社會保險信息化工程、食品藥品安全監管信息化工程、三網融合、無線城市、公共安全應急指揮平臺、行政執法監督信息化工程等重點應用項目,并探索將大數據分析廣泛應用在輿情監測、預防犯罪、實時決策支持等政務場景,不斷深化電子政務的應用。

                期望成效:從以注重業務應用為主向應用、技術、網絡、產業、安全互動轉變

                2013年以來,我國電子政務發展的成效期望上,逐步從注重業務應用為主向應用、技術、網絡、產業、安全互動轉變。這既是經濟社會和技術發展中的需要,也是政府職責的所在。今后要進一步加大新技術應用促進電子政務的創新發展,并注重構建自主可控的產業體系。在加大新技術應用方面,以云計算、物聯網等為代表的新技術正逐步加快電子政務應用的創新步伐。

                當前急需要從業務需求和建設重點入手,結合技術發展趨勢,整體設計電子政務發展的技術框架、產業布局和技術攻關方向,真正實現“政府先行”的戰略部署。在今后的電子政務工程建設中,把自主創新的軟硬件產品納入《政府采購自主創新產品目錄》,并采取相應的配套措施,如將有關采購情況作為項目驗收和績效評價的重要內容等,以極大地促進建設項目優先采購自主軟硬件產品,使電子政務建設有效帶動自主產業的創新發展。

              在線客服

              国产精品偷伦视频免费观看|午夜福利小视频400|中文字幕亂倫免賛視頻